接連煩悶的陰天,皆連飄了幾場小雨,這種天氣,實在不想出去。

 

非得要出去的話,書局或許是個好選擇!

1. 微涼的空調洗淨被天氣惹惱的心情

2. 信步走動在書架、女孩邊,還可以故作文青的姿態

3. 找一本書,和它聊一個下午、晚上,或是帶回家促膝長談

4. 又或有個店員女孩不斷向你詢問著看似無意義的問題 (沒錯,我在說一頁台北lol)

進而發展出………

 

其實我只是要說今天下午去了一趟書店。

 

 

還有…

 

在遠離市區的地方,這間書店僅僅販售參考書

諸如考前大猜題國一先修班國二加強班國三衝刺班等等醒目的書名;

 

少量的國小參考書,和近乎參半的國高中參考書,(大概 10:45:45)

 

只賣參考書又稍稍遠離市區,看似經營的不錯,

這代表著除了網路、口碑之外,台灣的教育體制下、台灣社會的觀念就是

 

好讀書、讀好書、讀書好

這個結論並不稀奇,大家也習以為常了。

 

若是在日本的書店,得多賣一些迷書迷片才能支撐經營層面,

我不禁把兩者拿來比較:

 

若是 台灣的參考書=日本的迷書迷片 的購買率,那相當驚人

 

因為 上述參考書範圍落在 國高中生    13-18

   迷書迷片的範圍落在 青春期以上 13-70 (概算,個體有異)

 

那台灣人買了這麼多參考書,真的有幫助嗎?有比較具有競爭力嗎?

(或許你這時候想反問我:那日本人買那麼多迷物,有幫助?較具有競爭力?)

(請看年齡間隔,台灣在一個孩子 6年 買的參考書書可以 等同 日本較為單一性別近 60年 的購買力)

(更別說 日本人口>>台灣人口)

 

接著來計較一下  購買後的使用程度

Q1: 你買參考書  你會看嗎?會寫嗎?

Q2: 你買迷書迷片  你常看嗎?

 

呃…不言而喻就是這個意思。

 

 

 

真的很奇怪耶!!

台灣人不就喜歡「俗又大碗」嗎?

怎麼會花了大把大把的鈔票和部分的社會資源,卻?低報酬呢?

 

 

理論上 台灣人的方程式應該是:

買些二手參考書並在家研讀,不會選擇去圖書館吹冷氣;

前十志願的分數十分接近,因為大家都具有極大的競爭力;

 

至於

出社會後,企業削價競爭,緊縮人力成本,薪水倒退十年又是另一回事了,

至少求學時期有滿足「俗又大碗」!

(不得不讚揚一下企業,這個方程式大成功!!)

 

 

你說 那書商怎麼辦?

我想 他們當初就是看到了這個市場的發展性才選擇當書商,

他們獨具慧眼,自然有辦法找到另一個市場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38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